灵隐寺
杭州这块风水宝地有两颗明珠,一是反映水之灵的西湖,二是有佛教灵气的灵隐寺。
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,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,离西湖不远。灵隐寺又名“云林禅寺”,始建于东晋(公元326年),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,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。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,看到这里山峰奇秀,以为是“仙灵所隐”,就在这里建寺,取名灵隐。
后来济公在此出家,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,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。五代吴越国时,灵隐寺曾两次扩建,大兴土木,建成为九楼、十八阁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,房屋达1300 余间,僧众达3000人。
灵隐寺的山门前有一半括号形照壁,照壁上的“咫尺西天”四字,意为只要再迈一步就是佛国世界上。照壁也是因古建筑的风水需要而设。经测,灵隐寺的大门为壬山丙向向大空亡。
步入灵隐寺,一种清幽静谧之气扑面而来。我想,从灵隐寺的字面上来猜测,灵隐寺的灵是藏而不露。一般的寺院,讲究明堂开阔,以炫耀法门的气派。而灵隐寺却处在群峰环抱的山谷中,雄伟的北高峰作为灵隐寺的靠山,嶙峋的飞来峰成了秀美的案山,一泓“冷泉”环流寺前,使灵山、灵峰、灵水、灵鹫及有关飞来峰的浪漫传说融为一体。细细品味眼前的山水,犹如行走仙灵所隐的超凡脱俗的时空中。
灵隐寺的开山祖是来自于印度的僧人慧理,可证我国人民的友好和朝廷重视文化交流,正因为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吸收,才有今日之佛教的兴盛。
据说,慧理颇通中国风水,灵隐寺是慧理在杭州所建五座寺庙中地理位置最为得天独厚者。
藏风聚水
要论知名度,灵隐寺在东南亚都有较大的名气,为我国江南着名古刹之一,有“东南佛国”之誉。南宋时,灵隐寺为禅院五山之第二山,清代时为杭州四大佛教丛林之一。
寺院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,灵隐寺大雄宝殿高33。6米,中轴线上,经测为壬山丙向大空亡,其前后的五进大殿(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药师殿、法堂藏经楼、华严殿),依山势层层上升,庭院宽畅,古木参天,梵呗缭绕,香火旺盛。
灵隐寺风景的亮点就是飞来峰。飞来峰正对林荫道的岩石前,有一大肚弥勒佛石像,高约丈余,坦腹而坐,笑容可掬,过往游人,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。有一联云:“泉水已渐生暖意,放笑脸相迎;峰峦或再有飞来,坐山门老等。”
灵隐寺知名度还来自于皇恩眷顾。清时,康熙帝巡幸至此,灵隐住持亲自出迎,并让皇帝题写匾额。康熙大笔一挥,不料“雨”字头写得太大了,“灵”字下边三个“口”一个“巫”,无法安排,正在左右为难之际,大臣高士奇悄悄来到旁边,在手掌写了“云林”二字。康熙心灵神会,挥毫书写“云林禅寺”。皇帝钦定,谁敢不从,从此,“灵隐寺”又名“云林寺”。
一座名寺加上有皇帝的眷顾,自然身价百倍。
飞来峰不仅景观独特,而且珍藏佛教法宝。
第一大洞青林洞,洞内有1993年的四大金刚、文殊、观音及旃檀佛像等圣物。
第二洞是玉乳洞,玉乳洞又名蝙蝠洞,罗汉洞,岩石室。洞南口前十余步有传说中的南北朝人谢灵运翻阅经书的“翻经台”。洞内有北宋时镌刻的20多尊真人大小的罗汉,洞北口有“震旦六祖”,即中国佛教禅守的六位祖师爷:达摩、惠可、僧璨、道信、弘忍、慧能。
春淙亭原在合涧桥上,初建于明代,清乾隆九年移位于此,春淙亭为1944年重建,亭名取自苏东坡诗句。春淙亭柱上有一落款太白、东坡的楹联:“山水多奇踪,二涧春淙一灵鹫;天地无凋换,百顷西湖十里源。”极力赞美了灵隐的风光。
八境台建成时,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《虔州八境图》,请苏东坡按图题诗。苏东坡“观此图也,可以茫然而思,灿然而笑,然而叹矣。
乃作诗八首,题之于图上”。绍圣元年(1094),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,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,深感原诗“未能道其万一”,遂补作后序一篇。苏轼在引言中说:“此南康之一境也,何从而八乎?所自观之者异也。且子不见夫日乎,其旦如盘,其中如珠,其夕如破璧,此岂三日也哉。苟知夫境之为八也,则凡寒暑、朝夕、雨旸、晦冥之异,坐作、行立、哀乐、喜怒之变,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,有不可胜数者矣,岂特八乎。” 感谢苏东坡的墨宝为赣州的八境台万古增辉。
从灵隐寺出来,我脑海中突然想起一句唐诗“ 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,描写江南名刹古寺众多的千古佳句。